毕业已经快四年了,想起轻院,想起在那里度过的四年的点点滴滴,有欢乐,也有失落,很多种感觉,有些说不清楚.
开学
记得开学的时候,我是和我老爸一起从厦门做飞机到新郑机场,然后打的到学校的。从新郑到
学校(东风路5号)开了40多公里,花了100多块钱,刚开始还以为被宰了,后来才知道郑州的机场
在新郑,是有那么远。那时侯学校门外的路很窄(现在的路大概是我上大三的时候拓宽的)都是些平房,乱七八糟的,而且只有6路车和小2路,车都很破.不过没多久又加开了28路,经文化路、二七广场到火车站的,这路车应该是大学四年投币最多的车了。 后来金水区政府大楼又搬到了这条路上,随后建了几个超市,慢慢的这条路也就越来越“繁荣“了。
一进学校的大门,看见破烂的1#,2#,3#宿舍楼感觉好失望,这就是我辛辛苦苦考上的大学吗?继续往前走,看见各个系都路边扎了小棚子接新生,我找到当时的控制工程系(毕业前更改为信息与控制工程系),写了个名,递上些证件,算是报道完事。记得那天人很多,在体育馆所有的学生交费办手续,人多到我办完所有的手续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,一直站着排队,快累得傻掉。办完手续,该找睡的地方了。按照流程到3#楼处领了被褥、热水瓶和吃饭的家伙,和老爸扛着行旅去宿舍了,2#楼410,这个大学四年的窝,激动的打开门,呆了......8张铁架床,上面铺着有点酶味的草席(后来因为长BUG被我抛弃了),进门左边靠窗的床位已被人(老四邬寒春)占领了,奶奶的,居然有人比我坐飞机还快的,没有办法,只好选择了进门左边靠柜子的上铺了。陆陆续续兄弟们都来了,下铺的胖子八郭其华,土匪老大董小振,奇怪的是我们非河南派的4个都选择了进门左边的铺位,而进门右边的四个铺位居然都是河南了。
军训
只记得天很热,风沙又很大,来自南方福建的我真是有点受不了,衣服上都是碱,也没办法换,就盼着下雨可以不用军训,可以有时间洗衣服,还有就是每天打饭,那时食堂太少,人太多了,那时的风味食堂在现在图书馆的位置只有一层,回民食堂好象在浴室对面吧,每天都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,反正看别人吃什么,我就去吃什么。中午吃饭时人很多,下课的师哥师姐把书放在椅子上占位置,所以我们这些做小弟的很难找到位置,只好经常蹲在食堂门口吃饭,把菜放在地上,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玩。记得当时对食堂的饭菜真是不习惯,大部分都是面、馒头、包子,进学生食堂做第一排的男生好象永远在吃包子,我只好也跟着吃了很久的包子。后来习惯了,感觉北方的东西还是蛮不错的,特别是风味食堂最边上的那一间,刀削面做得特棒(自从风味食堂拆后,我就很少吃刀削面了,再也找不到那个味了)。军训的日子很辛苦,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兄弟们一起逛姜寨的“夜市”。记得好象最后我们宿舍只有我和胖子进入了”正规军“,其他都进了”加强排“。军训完后在科技市场附近举行了第一次老乡会,国庆节我们去了黄河游览区。
方言
我们宿舍有8个兄弟来自5个省,刚开始有共同语言的只有胖子一人,其他都听不太懂,记得有一天下午,有个河南哥们来找老乡,进门就问:”加油厂在这不?“。呵......这哥们挺逗,跑这找加油厂来了,我就跟他说,好象不在着吧,那哥们就坐在那等,由于语言不是很通,我们就没再说话了。过不久,老二回来了,就听那哥们对老二说:”我等你好一会了“。这下我才明白过来,原来河南话的”贾有超“我听成”加油厂“了。大概过了一个月也就军训结束后,才熟悉了各种口音的普通话了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